跳至主内容
主内容开始

协康会

不做港孩由幼儿做起

近年香港小孩经常被标签为「港孩」,大致上是指他们自理能力低、情绪管理能力低、抗逆力弱、不积极参与任何活动、自我中心等表现。「港孩」出现的成因,或许与家长未有提供适当机会让孩子实践自主有关。不想孩子成为「港孩」,家长可从他们幼儿阶段做起。

学习独立做家课
一般幼稚园已经开始要求三至四岁的孩子学习并掌握一点自理能力,家长可以尝试与学校配合,先了解幼稚园的要求,再在安全及合理范围内,在家中多给予孩子机会处理自己的事。以做功课为例,学前阶段(六岁前)的孩子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如何「自动自觉」做功课。起初可以在家长陪伴及协助下,让小孩尝试做功课,例如可以跟孩子一起商讨做功课的先后次序,完成时要给予正面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满足感。当他们适应做功课的习惯,家长就可以退后一步,将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小朋友。家长可以跟孩子说:「爸妈会先离开一会儿,但我们稍后会回来看你的功课做得怎样。」这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独立做功课,但父母仍然会在附近陪伴他们。家长亦应避免在孩子做功课时,在旁边进行其他玩乐活动(如使用平板电脑 “煲剧”)),以免分散孩子的专注力。

好好管理情绪
除了帮助「港孩」建立积极做事的态度,家长亦需要在幼儿时期帮助孩子掌握管理情绪的技巧。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大哭和发脾气,就会觉得很担心。其实幼儿或许并未有足够的词汇去表达情绪状况或调节表达自己的能力,大哭和发脾气其实是正常表现,愿意跟关系最亲密的父母释放情绪,表示大家有著亲密的关系。在此情况下,家长应帮助孩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感受,给予他们抒发情绪的空间及时间,而非压抑或否定情绪,例如可以说:「爸爸看到你有点不开心,你可以先休息一下。」待他们情绪平复后,才再慢慢引导他们诉说不开心的事,并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做法。

一致的管教方式
今时今日,大部分都是双职家长,需要同时兼任职场及家庭的岗位,他们会将照顾子女的工作交给家佣或祖父母负责。但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著独一无二的角色,处理管教子女的问题其实都不应假手於人。当家长实在无暇照顾子女时,亦应向其他照顾者清晰地表达一致的管教目标及实行方法。

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在学前阶段,建立合宜的自理及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学懂与人沟通技巧、合群、合作的概念,并了解个人行为所导致的后果等,相信到小学阶段已经可以省却很多管教的难题。养育子女是一条漫长的路,家长看到孩子有需要,改变管教方式的选择,永远不会做得太迟,也是值得的。

想了解更多育儿及个别专业评估及治疗资讯,家长可以向协康会「青葱计划」查询。

撰文: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