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主内容开始

协康会

驻校心理辅导服务多面睇

「老师常常投诉他上课时不专心,又喜欢在桌下爬来爬去,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已拿他没办法。」

「他遇到不喜欢的事便会大叫,又乱掉东西,像失了控般。」

「他经常写错字,又没心机做功课,教他默书的生字,一会儿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

家长或老师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或学习困难感到束手无策时,都会寻求社工或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的协助。今期我们分别追访两位协康会的临床心理学家及教育心理学家,让大家好好了解他们的工作,亦希望大家能从中懂得如何在家中或校园里作出相应配合,共同协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的障碍。

知多一点点: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儿童解决各种情绪、思想、行为上的问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加适应生活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於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要改善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有赖家长及老师与心理学家的互相配合。」

协康会临床心理学家梁心宝从多年驻校工作体验中,深深体会到家长及校方的参与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在她负责的其中一个专注力小组中,孩子的专注力较弱,部分更有过度活跃倾向,往往因此影响学习,治疗策略主要是应用「行为治疗法」的理念,透过小组形式的游戏治疗提升小朋友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她表示,此类型孩子喜爱新鲜的事物,亦需要较多及密集的奖励,每当进行游戏治疗,孩子做对一个「指令」及表现适当行为时,便要加以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的专注力便有所改善,亦能重新建立自信。此外,治疗中也会指导学童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控制情绪的技巧,从而改善学童的人际关系及自我调节能力。但梁心宝强调,每星期一节的训练并不代表一切,要改善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有赖家长及老师与心理学家的互相配合。她鼓励家长多些参与家居训练工作坊,而老师可多向驻校心理学家取经,学习训练的技巧及窍门,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及练习。

谈到工作上的满足,梁心宝说看到孩子的进步最令她感到满足。她犹记得其中一个「愤怒控制」的个案中,有位孩子因情绪问题而坛自离开课室,但平伏过后,孩子向她道歉,看见孩子能为自己失当的行为负责,当中的进步己教人十分鼓舞。

「学习动机及表现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加强孩子学习动机,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表现。」

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黄俊杰指出,家庭及学校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某些家长及老师常有误解,以为安排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就等同将照顾及训练孩子的责任完全交付在心理学家手中,事实上,心理学家主要是与家长、老师共同将孩子面对的核心困难「聚焦」,了解问题所在,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最重要的还是家长教师能积极参与,他提醒家长在训练孩子时不宜操之过急,亦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太大的进步而放弃训练,应该给孩子多点时间去掌握及领会。而黄俊杰认为,学习动机及表现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加强孩子学习动机,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表现。

黄俊杰处理不少怀疑读写障碍的个案,其中一位就读三年级的小学生,每次默书都不及格,孩子的母亲感到失望外,由於不能在学习上得到肯定及认同,孩子自信心尽失,进一步影响学习表现。处理这类个案,提升孩子的「认知」及「能力感」十分重要。训练重点在於教授学习技巧,让他在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应付。为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黄俊杰将「儿歌」融入训练中,当孩子默对一个字,黄俊杰还会贴上贴纸作奖励,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能力感」便会有所增长,亦能逐渐激发他自发性地学习。

问及工作上遇到的困难,黄俊杰说可能是学校工作繁重,老师未能完全实践心理学家提出的训练建议,又或是碍於环境因素,未能将训练应用在课堂中,对此黄俊杰亦感到有点可惜。

事实上,心理学家能为孩子提供初步适切的训练及治疗,要长远改善孩子的情绪、行为或学习能力,关键还是在於学校老师的跟进及家长的积极参与。

撰写:梁心宝 (协康会临床心理学家) 
          黄俊杰 (协康会教育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