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主内容開始

協康會

駐校心理輔導服務多面睇

「老師常常投訴他上課時不專心,又喜歡在桌下爬來爬去,影響其他同學學習,我已拿他沒辦法。」

「他遇到不喜歡的事便會大叫,又亂掉東西,像失了控般。」

「他經常寫錯字,又沒心機做功課,教他默書的生字,一會兒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

家長或老師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或學習困難感到束手無策時,都會尋求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的協助。今期我們分別追訪兩位協康會的臨床心理學家及教育心理學家,讓大家好好了解他們的工作,亦希望大家能從中懂得如何在家中或校園裡作出相應配合,共同協助孩子克服成長中的的障礙。

知多一點點:

臨床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知識去幫助兒童解決各種情緒、思想、行為上的問題,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增加適應生活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要改善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有賴家長及老師與心理學家的互相配合。」

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梁心寶從多年駐校工作體驗中,深深體會到家長及校方的參與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在她負責的其中一個專注力小組中,孩子的專注力較弱,部分更有過度活躍傾向,往往因此影響學習,治療策略主要是應用「行為治療法」的理念,透過小組形式的遊戲治療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和自制力。她表示,此類型孩子喜愛新鮮的事物,亦需要較多及密集的獎勵,每當進行遊戲治療,孩子做對一個「指令」及表現適當行為時,便要加以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專注力便有所改善,亦能重新建立自信。此外,治療中也會指導學童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控制情緒的技巧,從而改善學童的人際關係及自我調節能力。但梁心寶強調,每星期一節的訓練並不代表一切,要改善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有賴家長及老師與心理學家的互相配合。她鼓勵家長多些參與家居訓練工作坊,而老師可多向駐校心理學家取經,學習訓練的技巧及竅門,並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應用及練習。

談到工作上的滿足,梁心寶說看到孩子的進步最令她感到滿足。她猶記得其中一個「憤怒控制」的個案中,有位孩子因情緒問題而壇自離開課室,但平伏過後,孩子向她道歉,看見孩子能為自己失當的行為負責,當中的進步己教人十分鼓舞。

「學習動機及表現是相互影響的,只有加強孩子學習動機,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表現。」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指出,家庭及學校在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家長及老師常有誤解,以為安排孩子接受心理治療,就等同將照顧及訓練孩子的責任完全交付在心理學家手中,事實上,心理學家主要是與家長、老師共同將孩子面對的核心困難「聚焦」,了解問題所在,從而作出針對性的心理治療,最重要的還是家長教師能積極參與,他提醒家長在訓練孩子時不宜操之過急,亦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太大的進步而放棄訓練,應該給孩子多點時間去掌握及領會。而黃俊傑認為,學習動機及表現是相互影響的,只有加強孩子學習動機,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表現。

黃俊傑處理不少懷疑讀寫障礙的個案,其中一位就讀三年級的小學生,每次默書都不及格,孩子的母親感到失望外,由於不能在學習上得到肯定及認同,孩子自信心盡失,進一步影響學習表現。處理這類個案,提升孩子的「認知」及「能力感」十分重要。訓練重點在於教授學習技巧,讓他在遇到問題時懂得如何應付。為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黃俊傑將「兒歌」融入訓練中,當孩子默對一個字,黃俊傑還會貼上貼紙作獎勵,當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孩子的「能力感」便會有所增長,亦能逐漸激發他自發性地學習。

問及工作上遇到的困難,黃俊傑說可能是學校工作繁重,老師未能完全實踐心理學家提出的訓練建議,又或是礙於環境因素,未能將訓練應用在課堂中,對此黃俊傑亦感到有點可惜。

事實上,心理學家能為孩子提供初步適切的訓練及治療,要長遠改善孩子的情緒、行為或學習能力,關鍵還是在於學校老師的跟進及家長的積極參與。

撰寫﹕梁心寶 (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 
          黃俊傑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