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主内容開始

協康會

合理期望建立孩子自理能力

每天起來家長便嚷要孩子梳洗、換校服和吃早餐。孩子放學後,又追他們做家課、溫習,然後吃飯、洗澡等等;轉眼間,已到晚上十時了。家長有時也不禁自問,孩子何時才能自覺地處理自己的起居飲食呢﹖對於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刷牙、洗澡、吃飯和換衣服不算是甚麼艱巨的任務,為何花上半天也未能完成呢﹖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若要改善孩子的自理能力,必須先了解孩子的困難所在。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大致可分為:環境、家人的期望及個人的能力。不同的環境及家人的期望,對孩子的責任感和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環境的改變如小學跟幼稚園的生活節奏和要求都不同,孩子便要去學習適應。另外,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能力有合理的期望,亦會影響孩子的表現。

 

有家長分享她的兒子又躲懶了,只顧玩遊戲機或發白日夢;叫他洗澡,他竟說﹕「你給我十元,我便馬上去洗澡。」家長們可曾有過這樣的遭遇?孩子的自理活動如洗澡、刷牙、吃飯竟變成有條件的交易?另一方面,家長或家傭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孩子缺乏合理的期望,都成為孩子自理能力的障礙。

 

故此,培養自理能力應從小開始,並讓孩子明白自我照顧是本身的責任。由於自理活動需要運用孩子的感知肌能、認知能力和小肌肉控制技巧,不同年齡的兒童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家長可按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施教,如三至四歲可鼓勵自行脫襪,五至六歲可自行刷牙等,讓孩子逐步學會照顧自己,建立自信。

 

撰文﹕協康會職業治療師團隊